近,是一个属性。
近是距离的近。
在《周易·系辞下》里,有"远取诸物,近取诸身"的说法。意思是说,观察事物时,要尽量把对象拉近,从远处着眼,从整体上看;而看自身的时候,则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,从细节处着手。
这个观点与老子所提出的辩证法思想是一致的。《道德经》第25章中,有这样一段话:"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。故曰:言者不知,言者不言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尘。湛兮似或存,吾未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"。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大道无形无相,"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",所以人们只能去猜测、揣摩它。当人试图用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它时,却又发现无法表达清楚。老子认为,大道是不可言说的。
那么什么是"道"?老子给出的答案就是:"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"。这里的所谓"常",并不是指恒定不变,而是指永恒的变化。因为只有永恒的、无限的发展变化才是世界的本源和本质。
由此可见,"道不可言传"、"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","一阴一阳谓之道","反者,道的动点也。动而不括,是以进也。退而不穷,是以得也。"(李耳《道德经》)这些说法都说明了一个道理:真正的道理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、形容、表达的。
既然如此,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呢?这是因为人类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需要借助一定的知识体系、逻辑框架、思维方法等等,而这些恰恰是语言能够给予我们的。所以说,《易经》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要通过八卦来推演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。
除了八卦之外,还有六十四卦等其他的符号系统。不过,无论是什么样的符号系统,它们都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之上。而五行学说又是对阴阳学说的一种补充和完善,两者之间相辅相成、互相依存。
例如,金生水(土)的道理就说明了物质运动变化的普遍性和规律性;水生木的道理又说明物质运动变化的特殊性。同样,木克土的道理也是一样的。
再如,水克火的道理则说明了能量转化、转化的过程。火为热、为光明、为动力、为能源等等,这些都是由能量转换而来的。
《易经》中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——太极图。在这个图中,圆圈代表宇宙空间中的各种物体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关系,直线代表各种不同的时空维度。同时,圆圈还代表着事物的终极目标,即和谐统一的状态。
太极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哲学层面。
标签: 五行